第九章 荣光时代
1
汉朝自武帝时代起就改变了政策,休养生息的时代结束了。四十年的宽松政策使政府财政变得宽裕起来,文帝和景帝的治世中也没有大工程、大动作,文帝、景帝拒绝举行封禅仪式更是个有名的故事。史家称这一时期为“文景之治”。
古代王朝的政治反映了皇帝的性格。武帝十六岁即位,是个进取型的人物,凡事都表现出积极的性格。治世初期母亲(景帝皇后)和祖母(文帝皇后)仍在世,这使得武帝对监护人持有顾虑,但在政治上却逐渐地显露出浓重的自身色彩。
景帝有很多子女,仅儿子就有十四个。经过一场“女人的战争”,九子刘彻才被立为太子。最初是栗姬所生的长子刘荣被立为皇太子,从顺序来讲这是必然的。刘荣这个人物没什么问题,问题在于他的生母栗姬。景帝的馆陶公主下嫁给一个叫陈午的人,生了女儿陈娇。后来她想让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太子妃,但被栗姬干脆利落地回绝了。至于原因,则是因为馆陶公主一直在为弟弟景帝物色这样那样的美女,所以栗姬也就一直对这位皇姐没什么好印象。
馆陶公主被激怒了。景帝此时没有皇后,一开始立的皇后是从祖母娘家迎娶的薄氏,但因为性格不合且无子嗣,在祖母死后就被废了。栗姬生的儿子刘荣既然被立为皇太子,所以栗姬为了让自己成为皇后,在大臣中来回做工作。然而她这种行为却引起了景帝的不满。从拒绝馆陶公主提亲一事可以看出,栗姬很要强。病弱的景帝说:“我死了以后,不要为难孩子们。”她回答道:“要是还得照看别的女人生的小孩,我可顾不过来。”不言而喻,这个回答很伤景帝的心。
馆陶公主提亲被拒后,随即展开报复,她联合了后宫的王夫人。王夫人是刘彻的生母,她允诺了儿子和陈娇的婚事。馆陶公主在弟弟景帝那里进行了猛烈的公关游说,终于成功废掉了皇太子荣,改立刘彻为太子。于是,王夫人因是皇太子的生母,而被立为一度空位的皇后。在女人的战争中失败的栗姬据说是被气死的。必须说,她的败因就在于过度表露感情。
公元前141年,景帝死于未央宫,皇太子彻即位。刘彻这时已经十六岁,所以他也很明白自己成为太子的来龙去脉。这一切是自己的岳母兼姑母馆陶公主联合自己的母亲王太后,再加上溺爱长女馆陶公主的祖母窦太后共同努力的结果。也有人形容说武帝是从石榴裙间即位的。只要为了自己的帝位而前后奔忙的几位女子还在,少年武帝就不得不稍受点委屈。
尽管如此,汉武帝也必定能亲身感觉到国库充盈的活力。四十年的休养生息后,朝廷的仓库被装得满满的,征收上来的税金铜钱甚至因为用不上,缗都腐烂了。所谓缗指的是从铜钱眼里穿过、用来把钱连成一串的绳子。粮食也多得在库里装不下。如此的国力似乎正在等候着它的用武之地。
年轻的武帝必定会考虑,向对汉来讲是屈辱性关系的匈奴展示威严。
——一雪白登山之耻。
深悉汉代历史的武帝在白登山脚下,总会紧握拳头这般发誓。
时间是汉高祖刘邦七年(前200),武帝即位六十年前。刘邦亲征谋反的韩王信,进兵至相当于现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地方。韩王信联合了匈奴,所以汉必须和匈奴一战。匈奴的王称作单于,其下有左贤王和右贤王。匈奴授予两贤王万余骑的兵力,令他俩与韩王信的部将王黄共同作战。冒顿单于是个俊才,制定了将汉军引诱、包围、歼灭的计划。他隐藏起精兵肥马,只以老弱兵卒和瘦马相示。汉朝侦察兵果然上钩,报告说“匈奴弱,当击”。刘邦遂尽起全军迎战匈奴,追击假装逃跑的对手直到白登山。先头部队在白登山被潜藏的匈奴四十万骑包围,而刘邦就在先头部队的骑兵军团中。也就是说,冒顿单于以一万骑重点引诱汉的骑兵军团,再以四十万骑予以包围。
包围长达七日。刘邦听从了陈平的建议,给阏氏(单于之妻)送礼,请她让匈奴退兵。仅收买单于的妻子并不能使匈奴后退,原因应该是汉的后续部队都赶了过来,而且共同作战的韩王信部将王黄未能如约到达。如果王黄归汉,和后续的汉步兵军团合流,匈奴就可能遭到反包围。
谈判成功了,包围开了一角,汉兵一边拉满弓一边撤出。之后就有了具体的和亲谈判,双方同意汉朝公主嫁单于为妻,每年向匈奴赠与绵、绢、酒、米和其他食物,汉为匈奴的昆弟等。
高祖死后,单于给吕后送去亲笔信,戏弄说:“我没了妻子,你也没了丈夫,那不如就一起过吧。”汉朝武将们都大怒,主张讨伐匈奴,但被吕后阻止了——即使是高祖,不也曾在白登山危在旦夕么?于是吕后派人送去了语气柔和的拒绝信,“我已经是个老太婆了”。
文帝、景帝继续实行对匈奴的和亲策略,他们统治时期内没有留下双方大规模冲突的记录。然而,武帝“一雪白登山之耻”的愿望格外强烈。还有很多他想做的其他事情。
2
除了向匈奴雪耻,武帝深自留意的还包括完备国家体制。文帝、景帝实行无为而治,对民众不做过多干涉。武帝则倾心于儒家,希望通过努力使国家更充实、更有序。这不只是他天生的性格,还有后天所受教育的影响。
秦以焚书坑儒镇压儒家,而到了汉,朝廷请了儒家博学之士作为典礼的专家。然而,他们仅仅是仪式的指挥和读书写字的专家,和政治的关系不深。如前所述,时代的思想主流是老庄(当时称为黄老)。
无论武帝对儒有多偏心,只要喜好黄老的窦太后还在,就不能大张旗鼓地推行儒家政治。不管怎么说,这可是个曾把说老子不好的儒者辕固生扔到野猪圈里的老太太。
武帝即位后立刻下令政府大臣和诸王丞相推举贤良方正、直言极谏的士人,以此网罗天下人才。在这次被推荐的儒生中,有个研习《春秋》的学者董仲舒。他受到了武帝的高度评价,被提拔为江都国的相。
大臣赵绾、王臧深明儒学,也在隐秘地准备推进儒教体制,并从鲁接来了他们的师父申公。准备虽然隐蔽,但还是被窦太后知道了,两个大臣被令自杀,申公也被赶了回去。丞相窦婴和太尉田蚡也是儒家的人,但因为和皇室有关系,只被解职就完事了。窦婴是窦太后的侄子,田蚡是王太后同母异父的弟弟。王太后的母亲在丈夫王仲死后,再婚嫁入田家生下田蚡。在老庄思想为主流的时候,寡妇的再婚是比较自由的。
武帝和表妹陈皇后之间相处得不是很好,皇后没有生下子嗣。和景帝的时候一样,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也为弟弟带来了美女。受雇于平阳公主府上的讴者(歌手),一个叫卫子夫的女子,进入后宫受到了武帝的宠爱。据说嫉妒发狂的陈皇后施行了“巫蛊”。这是一种和日本的丑时参拜1相似的诅咒,制人偶埋于地下,诅咒对手死亡。这种做法是被严厉禁止的,在法律中是死罪。
究竟是陈皇后真的做了那样的事情,还是为了废掉皇后而找的借口,现已不得而知。但审理案件的张汤得出了有罪的结论。有三百人因受到牵连而被诛杀,陈皇后被幽闭于长门宫。仿佛是有所愧疚,废后的日常待遇和从前是一样的。
陈皇后被废是在元光五年(前130)。此时,二十七岁的武帝终于能够无所顾忌地推行自己的意志了,儒家体制最大的障碍窦太后已在五年前即建元六年(前135)死去。
曾被解职的窦婴和田蚡又被起用,但两人纷争不断。两人争斗的焦点很荒唐,所以传言当时的御史大夫(副总理)韩安国尖锐地批评说,两人像是“小商贩或女人之间的争吵”。两个重臣意气用事地吵架。窦婴因窦太后之死而没了靠山,在政治斗争中变得被动。而田蚡是健在的王太后的异父弟弟,故而派阀很大,最终处死了窦婴。不过田蚡也很快就病死了,人们自然把这归结为是窦婴的冤魂作祟。这两个重臣对年轻的武帝来说,一个是祖母的亲戚,一个是母亲的亲戚,都是麻烦的主儿。两人死去是在元光四年(前131),武帝在第二年就废了陈皇后。武帝之所以能在废后这件大事上说做就做,也是因为此时已没有了任何掣肘。
武帝起用了宠爱的卫子夫的弟弟卫青,后来又起用了卫子夫姐姐的儿子霍去病为军中首脑。卫子夫曾是贵族府邸的讴者,身份几近奴隶,她的亲人也是卑贱出身。然而论及人品和才能,却是极为优秀的。比起互相攻讦而双双倒台的贵族窦婴和田蚡,不得不说他们要有才能得多。
卫青为车骑将军,霍去病为骠骑将军,他们发挥了军事上的天赋。大将军、车骑将军、骠骑将军、卫将军,是和三公同品级的军队司令官。三公中的太尉是国防部长,但实际指挥军队的则是将军们。文帝时薄昭是车骑将军,景帝时窦婴是大将军,全都是皇帝母亲的亲戚。皇族刘氏虽有血统远近的不同,但都有皇位继承权,所以让他们直接指挥军队是比较危险的。皇帝担心被掌握军队的同族取代,因此就形成了将军一职由外戚就任的惯例。武帝不像父亲和祖父那样,母亲的亲戚较多,故而任命妻子的亲人为将军。不管是卫青还是霍去病都是深孚所望。
3
汉的外藩东越后来在史书中被标记为东瓯。吴楚七国之乱的时候,杀了吴王刘濞的正是东瓯。吴王的儿子刘驹在闽越亡命,因痛恨杀了父亲的东瓯,于是鼓动闽越王攻击东瓯。被包围的东瓯火速派特使前往汉朝请求援兵,时间是建元三年(前138)武帝十九岁的时候。武帝派一个叫庄助的人从海路赶往东瓯,但闽越在此之前就退兵了,并没有发生实际战争。然而三年后,闽越(福建省)在其好战首领的带领下,又向南越(广东)用兵。南越派特使到长安请求援兵,于是汉派去王恢和韩安国两名将军。但这一次战争还是没有发生。好战的闽越王为同族和大臣所憎恶,被自己弟弟杀了。
未见血腥就凯旋的两个将军在武帝面前商议匈奴问题。王恢主张讨伐,韩安国则主张继续和亲,因而形成对立。韩安国反对讨伐的理由是:汉若远征,人马疲累,只会沦为以逸待劳的匈奴的盘中餐。针对此论,王恢出了个主意,既然人马疲累,那么汉军就不要动,目的应该是让匈奴远征,汉就可以迎头痛击。武帝采纳了这个计划。
三十万汉军埋伏在马邑(山西省)附近的峡谷,引诱匈奴进入。汉斩了马邑的官员,把佯作投降的“叛徒”派遣至匈奴。
然而匈奴在进攻途中觉察到汉的阴谋,立刻回军折返。三十万汉兵就这样白忙一场,成了汉的奇耻大辱。匈奴此时的单于,是俊才冒顿单于之孙军臣。有了这次马邑之役,汉和匈奴的关系自然一下子就恶化了。
责任人王恢被处以斩刑。他通过王太后这条线,乞求武帝网开一面,但武帝已然不受影响。虽然三十万军队未曾受损,但动员花费的损失庞大。母亲的求情也没起作用,他决断地说:“王恢如果不死,就是一个坏的榜样。”
在曾祖父刘邦的白登山之耻上,自己又加了一道马邑之耻。武帝决心不雪此耻,誓不为人。四年后的元光六年(前129),他授予四将各一万骑兵,令他们四路出击。四将中的公孙贺未与匈奴遭遇,而公孙敖和李广战败,被处以斩刑后二人以巨额献金赎罪。在汉代,赎罪是合法的。四将中以胜利收尾的只有卫青,他甚至攻入了匈奴的龙城(甘肃省),取得了斩首、俘虏七百的战果。虽然看似杀敌数量较少,但龙城是匈奴祭天的重地。因践踏了这块地方,所以不得不说这是自汉朝成立以来,对北方的一次了不起的军事成就。
第二年,卫青率领三万骑出雁门(山西省),获得斩敌数千的成果。这一年,他的姐姐卫子夫产下一个男婴。可以说他的胜仗就是对此最好的贺礼。
又过了一年——元朔二年(前127),卫青收复了鄂尔多斯地区。秦始皇的将军蒙恬曾驻扎此处,在被李斯等人骗杀后,匈奴夺取了这块地方。
汉把秦始皇都未能征服的浙江南部、福建、广东收入了自己的势力范围。汉的版图比秦帝国更广大,但也有一点,不能说在秦之上,这就是秦曾保有的黄河弯曲部的鄂尔多斯地区被匈奴占领。如今鄂尔多斯被收复,汉才名副其实地凌驾于百年前全盛时代的秦之上。
卫青为大将军,曾七次率军远征匈奴,但是之后对匈奴战争的主角转变为他的外甥霍去病。霍去病年仅二十岁时就率领大军转战各地,大破匈奴军。霍去病于二十四岁亡故,武帝极为悲伤,为他仿祁连山(甘肃省)的样子修筑陵墓。
卫青和霍去病的确是有才能的将军。和后来的李广利相比,他们有明显技高一筹的军事才能。然而也不能忽略,武帝为爱妃的弟弟和外甥配备了最精锐的部队。另外,匈奴势力削弱也是二人军功辉煌的原因之一。冒顿单于在白登山围困刘邦时,是匈奴最强大的时期。到了武帝初期,冒顿的孙子军臣成为单于,但他在公元前126年就死了,相当于卫青夺回鄂尔多斯的第二年。匈奴因军臣单于之死而起了内讧。军臣立的太子是於单,但他的弟弟伊稚斜击败於单,继承了单于之位。而於单则向汉投降。起内讧的事情说明,在此前匈奴就在不断衰落。
4
这里简单提一下张骞的西域之行。他的艰苦西行,使汉了解到西域的情况。西行的最初动机还是匈奴问题。
武帝即位的时候,有个叫月氏的部族被曾为手下败将的匈奴打败,月氏王的头盖骨被匈奴拿去用作饮酒器,于是双方结下了深仇。有消息显示,月氏有意复仇,正在寻找共同打击匈奴的同盟。月氏原本在敦煌,但因被匈奴追击而逃往北方。
于是武帝就考虑联合月氏夹击匈奴,开始招募派往月氏的使者。张骞自告奋勇,愿意前往。出发的时候,武帝给了他一百多人的仆从随行,其中有个出身匈奴的人叫甘夫。然而,张骞一行在河西被匈奴捕获,时间是建元初年,那时匈奴正处于军臣单于的时代。就这样,张骞被扣留在匈奴十年有余,娶了匈奴女子为妻,还生了孩子。他被认为是个纯粹的匈奴人了,于是对他的监视也不再那么严密,张骞终于等到了恰当的时机,逃离匈奴。
月氏已经不在北方了,被乌孙赶到了西南。张骞在滞留匈奴期间就得到了这个消息。逃脱后的张骞沿着未知的行走路线,向西不停赶路,数十日后终于到达了相当于现在乌兹别克斯坦费尔干纳市的大宛。月氏在相当于现在撒马尔罕的地方。张骞由大宛经康居(约今乌兹别克斯坦东境),终于到达了目的地月氏国。
虽然找到了月氏,但张骞的目的却没有达到。原因是月氏移居的中亚是肥沃之地,附近的国家都很弱,叫做夏的国也对月氏称臣。被匈奴所杀的月氏王的未亡人可能就是月氏族的领导。但不管张骞怎么劝说,月氏就是没有和远方的汉结盟向匈奴作战的打算。也许是已经不想重复那样惨烈的战争了;或者也可能是佛教在此时已传入这个地区,和平的思想开始传播。
张骞在归途中被臣服匈奴的婼羌族抓住,又被扣留了。不过匈奴因军臣单于之死而陷入内讧,他好不容易乘隙逃脱,时隔十三年后回到了长安。尽管和月氏的军事同盟没有成功,但张骞带回来的情报在以后的对匈奴政策中起了很大的作用,所以他因此功劳被授予博望侯的爵位。《史记》中说,在那之后,向外国派遣的使节都被称为博望侯。张骞是个值得称赞的人,他因品格高尚而得到了异族人的信赖,于是异族人也都信赖汉朝使节。
张骞在大夏(从阿富汗到中亚之间的商业国家)看到了四川邛出产的竹杖和蜀布,这是经由身毒(印度)而来的。于是我们知道,从中国西南经由印度存在贸易路线。汉为了平定南越,对夜郎国加以怀柔,但很快就对这个地方失去了兴趣,中止了工作。夜郎是个西南小国,国主曾询问汉朝使节:“汉和我们夜郎哪个更大?”这个故事很快就流传开来,“夜郎自大”的成语便由来于此。根据张骞的报告,汉再度着手西南夷工作。这意味着不只是为了平定南越,还要开拓新的贸易路线,以避开匈奴的势力范围。
张骞亲自作为使节前往乌孙国,商谈和亲的事情。乌孙在现在中国新疆的伊犁地区,汉考虑如果让他们再向东移居,与汉和亲,就能牵制匈奴。百闻不如一见,和张骞同行访问长安的乌孙使者回国后报告了汉的强盛,于是和亲就被定了下来。汉和乌孙交换了公主。送往乌孙当乌孙王妃的,是因罪被处死的江都王刘建(武帝的侄子)的女儿,名叫细君。汉还向乌孙派去了几百名官员、仆役、宦官等随行。乌孙王因已年老,就让细君做了自己的孙媳妇。细君生下了一个女儿。她思乡不已,郁郁寡欢,唱的歌也让人心感悲凉。歌的结尾是
——欲作黄鹄兮还故乡。
细君死后,汉又把吴楚七国之乱中自杀的楚王刘戊的孙女解忧送去乌孙。解忧产下三男二女,其中有做了后来的莎车(叶尔羌)王的,也有做了龟兹(库车)王妻子的。可以说他们是联结起西域和汉的桥梁,为汉文化的向西传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。
元狩四年(前119),也就是张骞十三年西域之行归来七年后,卫青第七次、霍去病第六次远征匈奴。匈奴伤亡八九万人,撤向遥远的漠北。此时张骞已经死去,但功臣名单里不能没有他。此后约二十年时间里,汉和匈奴之间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。
汉也把集中到北方的力量转向了南方和东方。南越形式上臣服于汉,但实际上是个独立国家。汉曾多次命南越王入朝,但南越王从来都没前往长安。南越政权也留意到了吴楚七国之乱中许多诸侯王的倒台。三年一度的入朝是诸侯王的义务。汉朝使节向南越王传话说,如果不入朝,王就不会被承认。
南越丞相吕嘉等人杀了赞成入朝的幼王、摄政太后和汉朝使节安国少季。太后是长安人,在南越先王入朝(实为人质)的时候被宠爱,生下了现在的幼王。而使节安国少季,有传言说他是太后的昔日恋人。
南越内部分为亲汉派和独立派,既然以吕嘉为首的独立派发动了政变,那么已在北方无后顾之忧的汉朝立刻动员大军,迅速制服了南越。汉为了平定南越而对夜郎的怀柔如前所述,从友邦夜郎发动进攻的汉军在到达南越之前,中央汉军就已把南越收拾完毕。东越也是在这个时候被汉消灭的,理由是和南越同气连枝,可能这也只是汉的借口。这样一来,汉朝势力扩展到了中国大陆的南端。
东方的朝鲜也以外臣自称,但从不入朝。元封二年(前109),也就是远征南越两年后,汉由山东半岛和辽东,从海陆两路向朝鲜出动大军。然而这次不像征讨南越那般顺利。陆路的左将军荀彘和海路的楼船将军杨仆相互嫉妒猜疑,左将军是主战派,而楼船将军是主和派。
楼船将军也在远征南越时带领水军立下大功。在远征朝鲜时他包围了王险城(平壤),他想独占功劳,却铩羽而归。而左将军甚至怀疑主和派的楼船将军可能会联合朝鲜进攻自己。
朝鲜内部也有纷争。朝鲜王右渠被部下所杀,但是换上来的大臣成巳依然死守王险城。左将军指使右渠的儿子和其他实力派向人民发布告谕,最后诛杀了成巳。
回国后,两个将军被押到军法会议上,左将军被处以斩刑,楼船将军以大量金钱赎罪,被贬为庶人。
汉把朝鲜作为直辖领地,置真番、临屯、乐浪、玄菟四郡。
在远征朝鲜前一年,汉武帝在泰山举行了封禅仪式,年号“元封”即是由此而来。关于年号有各种说法,但毫无疑问的是,从武帝起中国才开始使用年号。汉武帝从即位的第二年开始,年号依次是,建元、元光、元朔、元狩、元鼎、元封,每六年就改元一次。实际上武帝使用的第一个年号是得宝鼎后的“元鼎”,在此之前的年号是后来命令补加的。故而,“元封”元年(前110)是中国最早的实质性改元。
封禅被认为是只有圣天子才能举行的仪式。曾有大臣劝谏武帝的祖父文帝封禅,但他觉得自己还不够资格。
武帝非常有自信。他统治着远远大于秦始皇所征服的广阔地域,曾祖父的白登山之耻也被雪清,他认为已经没有比这更高的资格了。但是,据说古代封禅还有个前提条件
——振兵释旅。
封禅是带来天下太平的圣天子所举行的仪式,所以拥有庞大的军队是与此相矛盾的。武帝这时解散了北方的十余万军队。
武帝带领群臣一路向东,沿海岸巡礼八神。这也是一次视察民情兼展示威仪的大旅行。他于四月登泰山,举行封禅仪式。虽说是带领群臣,当然也有人数限制,所以对被选中随行的人来说,都是莫上的荣耀。这一次,太史令司马谈就觉得自己当然会被选中。
太史令是阁僚(三公九卿)之一的太常的属官,和博士一样是六百石的官。司马家自周代起就专门执掌历史记录,除了记录现有事情外,还保管着过去的记录。封禅仪式百年不遇,所以作为记录官的太史令是咨询仪式细节的最佳人选,理应被列入随行人员。虽然他这般坚信,但下达的决定是封禅仪式不需要太史令。
司马谈对此无比愤慨,一病不起,最终亡故。可以说是被气死的。他在临终时叫来儿子司马迁,老泪纵横,拉着他的手,留下遗言:
自获麟(孔子编纂《春秋》)以来四百有余岁,而诸侯相兼,史记放绝。今汉兴,海内一统,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,余为太史而弗论载,废天下之史文,余甚惧焉,汝其念哉!
司马迁的《史记》是继承父亲遗志所作。记录官被忽视到了不被允许参加封禅仪式的地步,是因为他们平常忙于历法却怠于整理历史记录。希望你恢复司马家的本职工作——这正是司马谈的遗言。
司马迁把父亲的话铭记于心。几十年后,《史记》这部伟大著作诞生了。用一句话来形容,这是属于全人类的记录。拥有《本纪》、《列传》的“纪传体”史书自此开始。此后,正史就以纪传体来书写。孔子所编《春秋》是编年体,也被继承了下来,北宋司马光的《资治通鉴》就是其中的代表。